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维走出高职教育新路子》——中国企业报

发布时间:2009-04-02 浏览次数: 设置

图为3月11日,中国企业报刊载题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维走出高职教育新路子》的文章。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思维走出高职教育新路子
记者龚友国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四川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创造性地确立了“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8%以上,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高职学院之一。
体制创新突出重围
    “用企业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水平。”司徒渝院长用这句话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就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其他职业院校一样,原先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上存在体制上的制约因素。
  “我们通过探索,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省市共建的办学格局,找到了一种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具有重装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司徒渝一语道破了学院突出重围的秘密。
  近年来,随着四川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和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迫切需求,司徒渝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带领学院充分依托行业和专业优势,主动融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寻求省市各方面的支持,成功打破了“两张皮”体制障碍,创造性地建立了省市共建的办学体制。
  按国家及四川省的产业规划,德阳发展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中国西部职教基地”,这对学院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紧接着,与德阳共同申报德阳“国家机电职教实训基地(区域综合性)”项目,形成了由政府组建,行业支持、企业参与、院校承办,社会共享的全新运行机制,学院还充分利用四川“数控产业链”的成员单位、德阳市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身份,积极融入企业,为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种服务、融合、开放、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实现了跨越发展。高职学院建立以来的短短8年里,学院占地面积由160亩增至1200亩。在校生规模由3600人增至12000人。
  “当传统的办学体制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我们必须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么失败是暂时的,成功是必然的。”司徒渝说,学院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也是他改革创新不息的动力。而实用型人才也是社会所紧缺的,“我们有这样的实践,因为我们坚信能够成功”。
  培养实用人才
    目前高校扩招已有近1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但是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似乎完全不用担心就业的压力。近10年来,学院毕业生都保持了98%以上的就业率。特别是在去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少企业裁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到目前为止,学院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就已经达到89.9%。
  “为什么我们的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高水平?就是因为我们是按照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来办学。”司徒渝说。
  在总结过去几十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司徒渝创新性地提出了“用企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理念,坚持企业参与教学,课堂衔接市场,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按照以前的方式来培养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采取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让企业的员工、工程师成为我们的老师,企业的设备成为学生的实习设备。”司徒渝说,企业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教一些老师不会的技能,这样就派生出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中企业与学校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
  “在培养学生的标准方面,我们提出由企业提出具体岗位的要求,由企业、行业、学校共同按照具体岗位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聘老师,确定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这样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司徒渝表示,在职业教育中,企业将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真正高水平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是需要企业和学校一起来完成的。
  作为刚刚开始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今后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对此,司徒渝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高职教育是建立在实践中的教育类型。发展的困难主要存在于高职的特色和精神需要进一步去探索,这种新的教育类型因为国情不同不能照搬,可能需要5至10年的时间。学校的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力量的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今后我们将在开放和创新的道路上寻求我们的办学特色,实现持续发展。”司徒渝表示,要形成特色,就要继续坚持省市共建整合资源来创新体制机制。
  目前,公益性已经成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又一特色。包括对外开放的图书馆的修建,预示着学院的创新方向。“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学院在奋力抗震自救的同时腾出场地帮助东汽恢复生产,在学院内搭建板房让极重灾区绵竹的考生顺利参加高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频道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前不久,“首届希望工程四川地震灾区援建项目推介会”在成都举行。推介会上,德阳市教育局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签署了 “希望工程———心灵守望计划”合作协议书,确定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资600万元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修建永久性 “心灵守望计划培训中心”项目。“我们学校也要出钱出力来搞好这样的一个培训中心,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这虽然超越了我办职业技术学校的初衷,但是它体现了一种社会的责任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做好。”司徒渝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