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刘奇葆在四川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0-12-23 浏览次数: 设置

老师们,同志们:

今年7月,中央召开的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蓝图,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社会全面实施《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全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四川是教育资源大省、人口大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要充分肯定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建成了全国第四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全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不断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职教攻坚成效显著。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取得重大成就,藏区“9+3”免费教育开创民族教育新模式。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现有高校93所,在校大学生规模居全国前列。“学有所教”目标基本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体系,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孩子不因贫失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稳步解决。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丰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省高中等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高校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获得的国家和省级科技奖三分之一以上出自高校。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例有所提高。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有序推进,全省与世界6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地震灾区学校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灾区教育得到跨越提升。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无上光荣,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敬重。四川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极大提高了国民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不懈奋斗和勇于创新,使四川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也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强省富民的根基和先导。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大省进行现代化建设,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未来十年,是四川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跨越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才能适应推进“两个加快”的新要求,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迎接国内外日趋激烈竞争的新挑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省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主要是: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投入不足,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们必须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强省之基,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要准确把握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推进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突出内涵发展和结构优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水平,教育普及全面加快、水平整体提升,教育公平惠及全民、机会更为均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水平明显提升,终身教育全面加强、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创新持续推进、体制充满活力,服务社会能力增强,贡献显著增大,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二、在新的起点上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强省必先强教,兴川必先兴才。推动“两个加快”,首先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围绕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突出着力重点,显著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大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实践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二要着力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要启动实施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坚持公办与民办并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要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同时,要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加快构建特殊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三要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转变,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支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形成品牌。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大学成为重要的创新基地。四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入打好攻坚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面向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职业教育,全面抓好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的实施,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一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实施好中小学校各项建设工程,推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教育发展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对长期在农村任教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继续实施教育对口帮扶机制,实现教育“先富帮后富”制度化。二要逐步完善助学制度。现在义务教育已经全部实现免费,重点是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生活费用,提高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通过政府补助、扩大助学金奖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等办法,保证每一个考上学校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业。目前我省对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实行免费,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三要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上学问题。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四要靠制度保障教育公平。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坚决治理乱收费,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一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创新人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二要全面推进现代学校管理。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切实保障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三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四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五要加强教育的对外开放交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积极的行动参与到教育国际事务和教育国际服务中,增强四川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推进四川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保障。要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要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教师准入、退出机制,严格考核,加强管理,出名师、育英才。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健全以师德师风为首要内容的考核、聘任和评价标准。二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加强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教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三要提高地位待遇。按照国家政策,落实和完善教师工资、住房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要通过政策倾斜,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大幅度提高投入保障。教育投入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要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三个确保”、突出“三个重点”。“三个确保”,就是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到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确保达到18%,以后年度要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三个重点”,就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以增加生均公用经费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35年的努力,使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为大规模培训培养教师、大力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倾斜和扶持。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的渠道,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规范教育收费。要切实加强经费管理,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监管。

三、切实加强领导,凝聚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组织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不重视教育就是失职,抓不好教育就是不称职的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全面宣传动员,努力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本、师以爱教为荣的局面,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党政主要领导要当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第一责任人,及时研究解决重大教育问题,推动教育规划纲要落实。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要深入开展“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二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要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上,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办学和管理水平。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事业、人人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要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改革发展目标落到实处。要抓好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主体。各地各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尽快见到成效。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加强与《教育规划纲要》的衔接,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创造的鲜活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指导和推动全省工作。要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把中央和我省的各项教育改革发展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同志们,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承载着四川发展的希望,承载着全省人民的期盼。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四川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