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
“学生的技能技术尚未成熟,直接参与项目,对企业来说会承担较大风险。”提到校企合作,许多企业都对记者表示了相同的担忧和顾虑,有企业甚至因此拒绝与学校合作。
如何打消企业的顾虑、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培养出应用技能型人才是重点。在此背景下,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既有教育教学能力也有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成了平衡校企良好合作这杆“秤”的关键点。
近年来,随着我省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已涌现出一批善教学、精实操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如“纽带”一般贯穿在校企合作中,如“榜样”一般为其他学校和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如“春风”一般促进产教融合之花开遍巴蜀大地。
实践出真知。当前,培养“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我省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然趋势。
育人“关键环” 纸上谈兵”式教学亟待改变
职业教育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鲜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性。就目标而言,要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就教学而言,教学要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具备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院校,是学生练就技术技能的上乘之选。而老师,则是帮助他们顺利从“学生族”过渡到“社会人”的“引路人”,在整个育人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是不是只要进入了职业院校学习,就一定能掌握实操技能呢?事实并非如此。
记者走访发现,我省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和工程经历与经验。同时,由于论文(SCl)导向,即评估体系导向,大多数研究是从文献到文章,课题脱离生产实际,导致不少教师的教学内容僵化、实操能力较为低下。
育人“关键环”没有跟上市场的脚步,培育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更是相差甚远。
“一些学生到企业后,技能掌握不足,上手实操不熟,企业又要花费一两年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四川百能信息技术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在企业招聘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属于常态现象。
“我和我的父亲都是技术工人,我们的专业相似,甚至连我们的课堂笔记都很类似。”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年轻老师略带调侃地讲述着他的故事,说罢苦笑着摇了摇头。
当前,随着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的逐渐扩大,企业、学生甚至老师自身,都对日益僵化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排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迫在眉睫。
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明确强调,我国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
同时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等具体的培训方式。今年3月12日,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2017-2018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培训会”上,省教师培训项目办主任刘涛也提出了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要,破解职教发展瓶颈和短板。
教师“走出去” 将先进技能和合作机会“引回来”
培养一名优秀的职业院校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是必经之路。
“老师只有‘走’到企业里去了,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明白社会上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比较吃香。”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陈定才告诉记者,“走进”过企业的老师,更懂企业的心,也更合学生的意。
事实上,我省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包括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
强调企业对培育“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是我省对“纸上谈兵”教学模式的反思,以及对切实培养好善教学、精实操的教师人才的决心。
四川理工技师学院与阿里巴巴签署的关于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就明确提出学校必须组织老师到阿里巴巴总部进行培训。“因为工作安排,我只去培训了四天,下一次,我希望培训的时间长一点。”四川理工技师学院的罗老师表示,这样的培训机会对老师来说很必需,也很难得。
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项目中西部指定授权机构青年荟教育总经理胡波告诉记者,老师在总部接受培训,学到的是最前沿的跨境电商理念,对老师自己以及他以后的教学,都是一种提升。“先培养优秀的老师,再培养优秀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下一步阿里巴巴将和四川理工技师学院合作创办集实训、实习及创业孵化为一体的人才
培育基地,帮助学生融入到真实电商平台运营中。”
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热门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更是在创设初期就确立了要先让老师“走出去”培训学习,再来教书育人的机制。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杨俊华告诉记者,为筹备数控专业,学校2000年开始,分批先后派出11名教师到北京凯奇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学院实习工厂数控车间数控设备维修工段、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数控设备改造维修脱产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技术能力提升很快,受到企业的肯定。有了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教师人才队伍,学校在2004年正式开设数控专业。
“目前,数控维修教研室的11名教师,已全部成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杨俊华告诉记者。“双师型”教师深受学生欢迎,学院数控专业的学生得到社会认可,数控专业也成为学校的热门专业。
从三尺讲台到一线车间,从“老教师”到“新学员”,角色的转变给职业院校教师带来的还有信息获取渠道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老师“走出”的不仅是学校,也是僵化的课本理论,“引进”的不仅是企业的先进技术,还有校企合作的新机会。
企业“新血液” “双师型”教师为企业发展添动力
“学院近年来能与企业深度合作,与我们拥有一批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老师,是分不开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办公室何主任告诉记者,在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刚刚荣获“四川工匠”称号的胡明华最具代表性。
2008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各大企业的合作之门还未全面打开,学校找企业合作找不到门路,企业对学校尚存疑虑,而转机就在这时不期而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胡明华带着13名师生组成技术服务队,深入震区,想去支援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灾后重建工作。
但在当时的厂方看来,这群学校的“愣头青”只能当实习生,于是便给了他们一台国外公司修了5次都修不好的机床“练手”。结果一周后,胡明华不仅修好了机床的“顽疾”,还让懂编程的学生对机床进行了再升级。这意料之外的结果立即让厂方认可了这群“愣头青”的真实力,立马将其他重要设备都交给了他们。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胡明华和他的团队修复各型数控机床50余台,价值近1亿元。这次经历,让东汽公司看到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实力,为下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功臣”胡明华,就是连结双方合作的“新纽带”。
胡明华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2007年,他与德阳科瑞仪器设备厂合作,专攻碳硫分析仪,让公司从一个阴暗的地下室“破土而出”,成为今天已具备相当市场竞争力的公司,目前年产值达上千万。
不仅如此,胡明华还在与一家拉链生产企业合作中,成功研制出先进的全套拉链染色产品,使拉链染色成功率提高了四倍。同时他所研制的染色设备还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
目前,胡明华不仅是学校学生的老师,也是大型企业员工的老师。“2017年,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在选择自动化设备维护维修定制课程的培训老师时,一改往日对‘985’‘211’高校的青睐,选择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与企业有长期且深入的合作,能够在培训中为企业员工提供实操性较高的技术指导。”胡明华回忆道,当时自己在模拟课堂上得到了企业员工“这才是我想要的培训!”的评价。
作为企业的“私人医生”,他“妙手回春”。同时,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他已经“桃李满天下”。记者了解到,胡明华将学生引入技术团队,在实践中成长,还在团队中建立传、帮、带机制,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得学生们成长迅速。其中有一名叫余刚的学生,年轻有为,现在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得过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技术能手”和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胡明华作为一名典型的“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发光发热,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而言,他是学院受企业青睐的“金字招牌”,于社会而言,他用个人事例证明了“双师型”教师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性。
我省在《四川省教育厅关于遴选2017-2018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承担机构的公告》中对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明确了方向,并做出了细致的规划。
《公告》中提到要重点提升参训教师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等“双师”素质,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周(160学时),其中专业技能实操训练和教学实践演练学时占总培训学时的比例不低于50%。
实行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30人。同时,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 周(160学时)的企业实践。
成都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成都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两个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中均提出,到2020年,成都市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将达到85%。
对我省而言,胡明华的经历是“案例”而不是“个例”。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今天,会涌现越来越多的“胡明华”,编织好校企合作的“新纽带”。